11月8日,新中國第十四個記者節。幾許沉重,幾多思考,在這個全商務中心國新聞工作者的節日,重申責任與使命,才能激勵我們不斷前行。
  每個時代的新聞工作者,都曾寫下自己的榮光。民主革命時期,“盜火者”把真理遍傳工農大眾,下筆可敵百萬兵;長征路上,《紅星報》伴隨始終,印刻一路犧牲一路歌;新中國64年,媒體以紙筆以鏡頭,忠實記錄億萬人民追夢圓夢的徵程。如揚聲器,如宣言書,中國的新聞工作者向世界宣示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,也宣示自己的融資信仰和忠誠:對職業的信仰,對人民的忠誠。
  今天,更為壯闊的時代圖景在我們眼前展開。誰能如此幸運,可以在濃縮上百載現代化歷程的30餘年中含英咀華?誰又能如此幸運,可以在13億人命運的改變中寫盡風流?當十八大報告將輿論監督與黨內監督、民主監督、法律監督併列,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”,新聞室內裝潢工作者尤須唱響主旋律、傳播正能量,為堅持中國道路、弘揚中國精神、凝聚中國力量鼓與呼。
  見證、記錄之上,做社會發展的參與者、時代前行的推動者,無疑是更高遠的新聞理想。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,“有勇氣運用自己的理智”的記者,可為社會共識的凝聚者;在泥沙俱下的網絡空間,有“風向標當鋪意識”的記者,可為公共輿論的整流器;在偏激狹隘的極端心態中,守望真善美的記者,則可為正面能量的麥克風。即便鍵盤取代了紙筆、膠片退出了市場,只要懷揣公義之心,記者就永遠大有可為。
  中國即將“再出發”。即將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,必會激起澎湃的改革新潮。改革的關鍵節點上,報紙刊發真理標準、改革走向的雄文,曾為輓狂瀾於既倒之力;發展的偉大進程中,媒體記錄從包產到戶到抗震救災的華章,曾奏億萬心弦共鳴之音。而今邁步從東森房屋頭越,為改革鼓與呼,落紙當更沉,著墨當更深。如果對發展的難題缺少深切的思考,如何在火熱的改革實踐中尋找破題的力量?如果對群眾的呼聲沒有深切的體認,又如何在浩蕩的改革進程中發出引領輿論的強音?
  正如馬克思所說,記者應當生活在人民當中,“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、同甘苦、齊愛憎”。從範長江提出“一張報紙,一個記者,其基礎在群眾,前途也在群眾”到穆青以“勿忘人民”激勵青年,再到“走轉改”活動提倡“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”,激蕩不變的是赤子情懷。和留守兒童、老人談談心,看看思念的淚眼、夜晚的孤燈,更能感知城鄉二元的差距;與白領們交個朋友,聽聽“房奴”、“蟻族”的心聲,更能理解走進“春天裡”的期盼……今天的中國,同樣是“蹲下來才能聽到、俯下身才能看清”。貼近群眾、貼近實際、貼近生活,腳上的泥土、身上的灰塵,是時代給予的饋贈,也是新聞工作者最高的獎章。
  新聞界前輩張季鸞,上個世紀40年代曾對“記者節”作過兩個解釋:一是記者的節日,一是記者的節操。今天的記者,無疑面臨更多考驗。從“排隊領封口費”到“陳永洲事件”,雖然只是少數人的行為,卻仍足以讓人警醒:金錢、權力,總有大於想象的誘惑力。牢記“敬畏事實”,力戒“心為物役”,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職業聲譽,像守護生命一樣守護職業底線,新聞工作者才能在眾聲喧嘩中允中守直、在利益誘惑下激濁揚清、在信息蕪雜中去偽存真,為轉型社會呵護出一團春意。
  “始終堅持以導向為靈魂、以真實為生命、以人民為中心。”11月7日舉行的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頒獎報告會上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殷殷勉勵新聞工作者。不管鐵軌延伸到何處,總有記者向著下一個站台出發;不管太陽西沉於何處,總有記者向著下一個日出眺望。“沒有比腳更長的路”,記者的榮光永遠在前方。11月8日,又一個記者節,慶祝節日、共享光榮,更當堅守節操、奮力前行。
(原標題:記者的榮光永在前方)
(編輯:SN09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s27gsvag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